财务预测与估值建模之十二:现金流量表预测与估值
今天我们开始第十二节课程的学习,这也是我们整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今天这节课程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讲解如何用利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预测结果来编制现金流量表。第二部分,我们使用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并结合循环引用和迭代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平衡变量,配平资产负债表。第三部分,我们会讲解如何对财务预测的结果进行财务分析,这有利我们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有利于我们发现模型中潜在的不合理的假设或设定。第四部分,我们利用财务预测的结果计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并使用现金流贴现的方法为企业估值,同时学会估值模型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我们会对这节课程以及整门课程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一、使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讲过,配平资产负债表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间接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根据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平衡变量最终配平资产负债表。具体来说,现金流量表是一个时期报表,它反映了一家公司在某一个会计期间里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现金流量表中的基本会计关系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一栏的净增加额应该等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上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上汇率变动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在这门课程里,我们不考虑汇率变动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影响,所以可以把公司的现金流简单划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三种。
因为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非现金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变化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所以间接编制现金流量表,就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不包括货币资金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来编制现金流量表。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资金外的其它科目的变化所引起的现金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除货币资金外的其它资产和现金变动的方向相反,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现金的变化方向相同。这个规律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其他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资产的增加意味着公司需要支付现金来购买资产,所以这意味着现金的流出或者说减少。同理,在其他项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发行新债务或安排新的股权融资,意味着公司通过对外融资获得了现金,从而会导致公司现金的流入或增加。所以在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其中的科目就是直接在资产负债表科目期末值和期初值之间做差得到的。
在现金流量表中,我们一般有一个惯例,用正数表示现金流入,用负数表示现金流出。那么对于资产类科目,期末值减去期初值如果是个正数,反映的是资产的增加,对应现金的流出,所以为了确保用负数表示现金流出,我们就需要取这个差值的相反数,所以对于资产类科目,我们可以用期初值减去期末值来表示相应的现金流动。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由于它们的变动方向和现金变动方向相同,所以直接用期末值减去期初值来反映净的现金变动。
下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展示一下使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步骤:第一步,我们先看一下我们初步完成预测的资产负债表,这里面除开货币资金以外,其它科目的变化我们都需要在现金流量表中进行反映,并且每个科目只能反映一次。比如应收款项的增加意味着现金减少,存货增加意味现金减少、预付款项增加意味现金减少等等。
第二步,我们需要对这些变动项目进行合并或者拆分,需要合并的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存货、预付款项、其他流动资产、应付款项、预收款项和其他应付款等七个科目,可以合并成营运流动资金减少这一个科目。需要拆分的项目有三个,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它们都是使用BASE法则计算出来的,那么对于固定资产的变动,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折旧和固定资产购建,折旧是非现金费用,不构建现金流出,所以需要从净利润中加回,同时折旧也会被划分到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范围;而固定资产购建会导致现金流出,同时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范围。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也可以被拆分为摊销和无形资产购建两个项目,分别归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另外一个需要分拆的项目是融资缺口增加,融资缺口增加等于当年的融资缺口减去上一年的融资缺口,由于当年的融资缺口只有到现金流量表最后一行才能预测出来,所以我们这里只考虑偿还上一年融资缺口的部分,而本年有可能新增的融资缺口将在现金流量表的最后再来计算。最后,对于留存收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变动这两个科目,留存收益变动我们可以拆分为归母净利润和归母红利的变动,而少数股东权益变动可以拆分为少数股东损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红利变动这两个科目,因为归母净利润加少数股东损益刚好等于公司的净利润,所以最终我们可以把这留存收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变动这两个科目,拆分为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红利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红利这三个科目。除开上面提到的这几个项目,其它项目我们不做调整。
第三步,对上面调整过的项目进行分类,分别划分到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流动现金流三种类型。大家可以从这里的示例表中看出每个科目划分到那个类别,我就不再详细讲了。这里的示例的现金流量表中科目大多在其它工作表中已经计算了,或者直接在资产负债表的对应科目上做差即可。
二、使用现金流量表计算平衡变量
前面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用间接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分别计算出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合计、投资活动现金流合计以及融资活动现金流合计。接着我们要用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平衡变量,并且配平资产负债表。把经营活动现金流合计、投资活动现金流合计以及融资活动现金流合计这三个现金流加起来,就得到净现金流。用净现金流加上期初现金,就得到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之所以要设置这个科目,是因为在上面的现金流中,我们还没有考虑当年可能新增的融资缺口,如果当期的净现金流是比较大的负数,并且前期没有十分充裕的现金,那么可能出现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为负数的情况,显然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公司,它的现金不可能是负数,如果出现负的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只能说明公司现有现金不足,需要对外融资获得现金。
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公司账上的现金不仅不可能是负值,而且必须大于等于某一个正值,以应对平时的水电费、员工差旅费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一般来说,我们称这个公司至少需要持有的现金数额为最低现金需求,或者简称为所需现金。所需现金的规模取决于公司经营的规模和现金的管理水平,一般来说公司的规模越大所需现金的规模也越大,在对这个科目进行估计的时候,可以采用收入或者现金营业成本的比例。比如在示例的现金流量表中,我们假设公司的所需现金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是5%,这样在预测出营业收入之后,就可以用营业收入乘以5%算出同期公司所需的最少现金规模。在算出所需现金之后,就可以用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减去所需现金,如果这个值大于零,就说明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大于所需现金,公司有一部分现金是多余的,称之为多余现金或超额现金。反之,如果两值的差值小于零,就说明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小于所需现金,需要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补足,这个差额就称为融资缺口。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也已经讲过,多余现金和融资缺口账户至少有一个为零。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这里可以使用MAX函数来求相应多余现金或融资缺口,对于多余现金,使用MAX函数求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减所需现金的差差值和零之间最大值,如果这个差值为正,则返回这个差值,否则返回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MAX函数求融资缺口的值。在这个示例的现金流量表中,多余现金始终为正,融资缺口始终为零。
最后,我们来求年底现金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科目。前面已经说了,如果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大于所需现金,就会出现多余现金;如果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小于所需现金,就会出现融资缺口,需要获得相应的融资把公司的现金补充到所需现金的水平。所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公司年底的现金应该是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和所需现金之间的较大值,我们只需要使用MAX函数求两值之间的最大值就可以了。当这些公式都设置完成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迭代计算来配平资产负债了。先把货币资金和融资缺口变量引用回“资产负债表”,接着“债务预测”工作表引用资产负债表中的融资缺口和货币资金科目,并用期初和期末平均值的方式来计算利息费用和收入,从而得到财务费用。接着把财务费用科目引用回“利润表”,从而影响当期的净利润,而净利润又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第一个科目,从而最终会对当期的融资缺口和货币资金科目产生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从融资缺口和货币资金开始,最终又回到了融资缺口和货币资金,构成一个循环引用,从而引起迭代计算。由于融资缺口和货币资金利率都是远小于一的数,所以这个迭代计算会最终收敛并停止计算。资产负债表的最后一行会对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如果这个差值已经小于千分之一,就可以认为资产负债表已经配平了。当预测第一个的资产负债表配平了,我们再把各个报表列的公式向右复制,最终配平所有预测年份的资产负债表。
三、财务分析
通过预测现金流量表配平资产负债表后,我们的财务预测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根据财务预测的结果计算一引起主要的财务指标,通过计算这些财务指标一是可以对预测的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有可能从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结果,通过这些结果往回追溯,找到不合理的假设甚至不合理的模型结构,从而对模型进行优化调整。
示例的财务分析表中根据财务预测的结果计算了五类财务指标,分别是成长性指标、盈利性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和杠杆比率。成长性指标主要包括公司一些主要指标的增长数据,比如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EBITDA的增长率、EBIT的增长率等等,通过计算这些增长率,能对公司目前的增长情况以及增长的趋势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根据这些增长数据判断公司目前所处的增长阶段,是快速增长阶段,还是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盈利性指标包括毛利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它们衡量了公司的盈利情况,一般来说这些指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就越好。第三个是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它衡量的是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这些指标越高,就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出现短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更小。第四是运营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它们可以衡量企业的销售能力、资产周转的情况等等。最后一个是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债务权益比率等等,它们可以公司在资本结构方面的信息,一般来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务负担就越重,越有可能无法偿还债务。
在示例的财务分析表中,为了避免大量的跨表引用,我把需要用到的数据都引用到财务分析表中,这样在计算财务指标时更加方便一些,也可以有效的避免错误引用。大家可以对照示例表,研究一下每个指标是如何计算的,在以后构建财务预测模型时,也可以根据情况计算一些特定的财务指标。
四、折现现金流估值
在完成财务预测后,就得到了公司未来预测期内每年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各个科目的数据,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绝对估值或者相对估值的方法对企业进行估值。在这里的示例模型里,我们主要使用绝对估值模型中的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的方法来对目标公司进行估值。
在之前的课程里我们对使用企业自由流贴现模型对企业进行估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主要的步骤:第一步,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一期的企业自由现金流;第二步,使用权益成本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贴现率,然后将预期期每期的企业自由现金流按相应的贴现率贴现并且相加,得到预测期内现金流的贴现值之和;第三步,使用戈登增长模型或者终值倍数法来计算终值,然后将终值贴现得到终值在估值时点时的现值;第四步,将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和终值的现值相加,得到企业价值;第五步,用计算出来的企业价值加回目标公司的现金和非核心资产的市场价值、再扣掉付息债务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就得到公司的内含股权价值。再用内含股权价值除以公司的普通股数,就可以算出公司的内含股价。
下面结合示例表中的例子,我们具体来看如何计算企业自由现金流。首先我们新建一个FCFF工作表,在其中进行自由现金流的计算。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计算企业自由现金流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的起点会有所区别,这里我们以EBIT也就是息税前利润为起点来计算。首先我们要从EBIT减去有效所得税率,我们之前在做利润表预测的时候已经假设未来年份的有效税率,这里可以直接把相应的假设引用过来,也就是未来年份的有效税率保持不变,一直是21%。这样我们用EBIT乘以有效税率就得到当年调整的所得税,再从EBIT中减去当年调整的所得率,就得到当年的税后息前利润,也就是已经扣除了所得税但还没有扣除财务费用的利润。
在计算出税后息前利润后,我们再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得到企业自由现金流。首先要加回非现金费用,主要就是折旧和摊销,相应的科目可以现金流量表中直接引用过来。之后,我们要根据科目导致的是现金流入或流出来加上或减去相应的科目,比如我们要减去维持公司正常运营的营运流动资金增加,因为它会导致现金流出。同时要再加上长期经营性负债的增加,因为它会导致现金流入。最后我们要减去固定资产购建和无形资产购建导致的现金流出,得到企业自由现金流。
我们知道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对应的贴现率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所以下一步我们计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WACC工作表中,我们首先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假设无风险利率是3.5%,市场收益率是11.7%,用市场收益率减去无风险利率就得到市场风险溢价是8.2%,假设公司的贝塔系数是1,那么可以算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是11.7%。计算出权益资本成本后,我们接着计算债权融资成本,假设公司税前的债权融资是6.2%,公司的所得税率是25%,那么计算出公司税后的债权融资成本是4.7%。最后,我们进一步公司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股权融资的比例是83%,债权融资的比例是17%,那么可以计算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10.5%。
在计算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后,就可以用这个贴现率对预测的企业自由现金流进行折贴了。在“FCFF贴现”工作表中,我们首先引用了WACC工作表中计算出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数据。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折现年份,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估值的时点是在2015年末,也就是说估计的是企业在2015年12月31日的价值。一种简化的处理方法是,假设折现第一年也就是2016年的折现年份是1年,后面的年份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实际上假设每年的现金流都集中发生在当年的年末,显然这种假设是不太符合实际的。一种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假设企业的现金流在一年内均匀的发生,所以我们可以假设现金流入发生其每年的年中。这样在2015年底,距离2016年的现金流入时间点还有半年,所以折现年份也应该是0.5年,依次类推2017年的折现年份是1.5年,2018年的折现年份是2.5年等等。在确定了折现年份后,就可以根据贴现率和折现年份分别计算每一年的折现因子,折现因子等于一除以括号一加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回括号的折现年份次方,比如2016年的折现因子就等于一除以一加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0.5%的0.5次方,算出来2016年的折现因子是0.95,使用的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所有预测年份的折现因子。算出来折现因子后,可以将FCFF工作表中已经计算的企业自由现金流引用过来,再用企业自由现金流乘以对应年份的折现因子,就可以得到每年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最后,我们再把这些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加总起来,得到的值是2225.1。
在计算出了预测其所有企业自由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后,我们接下来需要计算终值。之前的课程已经讲过,计算终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戈登增长模型,另一种是终企倍数法,实际建模中只需要选用一种方法,这里为了说明同时使用了两种方法,但在最后的计算结果中使用的是戈登增长模型计算出来的终值。首先来看戈登增长模型,为了用戈登增长模型计算终值,需要知道永续增长率、预测期末企业自由现金流、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三个参数,其中预测期末也就是2024年的现金流之前已经计算过了,是578.4;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10.5%,注意这里为了计算的方便,我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个单元格命名为WACC;同样我们将永续增长率单元格命名为G,假设为3%。有了这些参数后,我们就可以计算终值了,用预测期末现金流乘以一加上永续增长率再除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减去永续增长率,就得到终值为7941.3。接下来,我们要对这个终值进行折现,因为这个终值发生了2024年,折现期和折现因子直接引用FCFF贴现工作表中2024年对应的折现年份和折现因子就可以了,这样算出来终值的现值是3398.3,再加上之前已经计算出来企业自由现金流的现值,就得到企业价值是5623.4。
下面我再演示一下如何使用终值倍数法来计算终值,首先我们从利润表中引用预测期末也就是2024年的EBITDA,等于1733.1;然后我们假设预测期末的EV/EBITDA倍数是7倍,然后我们用预测期末的EBITDA乘以EV/EBITDA倍数,得到预测期末的终值是12131.6;由于终值倍数法是假设在预测期最后一年年底以终值价格出售掉,所以终值对应的现金流入时间点是预测期末最后一年的年底,所以对应的折现期是9年,相应的折现因子是0.41,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终值的的现值以及相应的企业价值。
以戈登增长模型计算出来的企业价值为基准,我们可以计算企业的内含股权价值,需要调整的项目包括非核心资产价值、付息债务、货币资金和少数股东权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价值都应该是资产或债务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对于货币资金而言,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没什么区别,可以直接用账面价值代替市场价值;对于付息债务,除非债务有重大的违约风险或者市场利率水平和债务发行的时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它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一般比较接近,这里为了简单起见,为付息债务的账面价值代替市场价值。
对于非核心资产和少数股东权益,它们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通常会在比较大的差异,不能简单用账面价值来代替市场价值。比如说目标公司有一项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这项投资和主业无关,我们一般把它划分为非核心资产,如果这项长期股权投资的数值特别大,我们还要对被投资的公司做一个估值模型,确定该公司的股权价值,然后这个公司的股权价值乘以相应的股比算出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这种方法使用起来非常麻烦,一般来说,只要非核心资产的数值不算太大,可以直接用市场价值比上账面价值倍数的方法来估算市场价值,比如说示例表中假设非核心资产的市场价值是账面价值的1.5倍,同理,我们也可以假设少数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是账面价值的2倍,从而可以计算出非核心资产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在计算出上面这些调整项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企业加上非核心资产的市场价值加上货币资金减去付息债务减去少数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得到目标公司的内含股权价值等于4603.1。接下来我们再假设公司已经发行的普通股数是180万股,就可以算出来公司的内含股价是25.57元每股。
在计算出目标公司的内含股权价值和内含股价后,并不意味着整个估值建模工作就结束了。从上面的估值计算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除了公司的财务数据以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或者退出倍数都是影响企业价值和内含股价的关键因素,它们的变动会给估值结果带来很大的变化。在实际估值过程中,永续增长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退出倍数等关键参数往往非常难以准确估计,所以,通常需要我们对这些关键因素做敏感性分析,分析它们的变化会对估值结果造成多大的影响。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到如何使用EXCEL的模拟运算表功能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于我们这里的模型,我们使用戈登增长模型计算了终值,所以可以对加权平均资本和永续增长率做双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如果使用退出倍数法计算终值,则可以对退出倍数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做双因素敏感性分析。
下面我们具体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第一步,在C54单元格引用我们想要分析的对象,也就是内含股价对应的C49单元格,注意这里必须是引用,而不能直接输入,否则就无法使用模拟运算表功能。第二步,在紧挨着分析对象的C54单元格的右侧,横向建立一个序列,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取值范围,通过把建模过程中认为最有可能的值放在这个序列的中间,这里是G54单元格,对应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10.5%。根据这个中间值设定一定的上下波动幅度和步长,比如这里确定的步长是0.5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是9%至12%。接着在紧挨着C54单元格的下方,纵向建立一个序列表示永续增长率的取值范围,把最有可能的值3%放在中间,设定步长是0.5个百分点,取值范围是1.5%到5%。第三步,设定两个分析等量关系的标题,对两上因素上方和左侧的单元格进行合并居中,对应输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永续增长率。第四步,选中数据区域也就是C49到J62,然后依次点击数据选项卡——模拟分析——模拟运算表,弹出模拟运算表对话框,在输入引用行的单元格输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应的单元格,也就是C16单元格,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把这个单元格命名为WACC,所以我们也可以直接在这里输入WACC,同理,在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输入永续增长率单元格对应的名称G,点击确定,就可以完成模拟运算表的计算。
观察一下模拟运算表的计算结果,边框里面每个值显示的是内含股价,它是由对应的列上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对应行上的永续增长率计算出来的,比如左上角的25.3,就是在假设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9%,永续增长率是1.5%时计算出来的。最后,我们可以计算模拟运算下的股价区间,在C67单元格计算边框里股价的最小值,在E67单元格计算最大值,得到在给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永续增长率的取值范围里,股价的最小值是19.98元,最大值是42.79元,这为我们给定了一个目标公司股价的取值范围。
在完成敏感性分析的工作后,我们的财务预测和估值的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考虑到我们建立的工作表很多,为了让模型更加清晰,我们可以专门建立一个目录工作表,在目录工作表中,我们把所有的工作表分成两类,一类是财务预测,总其包含8个工作表;另一类是企业估值,包含四个工作表。这样读者一打开工作表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们模型的结构,不会被大量的工作表搞得晕头转向。此外,我们也可以在目录里插入超链接,可以让我们很方便的跳转到相应的工作表。插入超链接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单元格上点右键,选择超链接,然后选择本文档中的位置,然后点击想要链接的工作表,比如我们链接利润表,然后修改最上方要显示的文字,我们这里为工作表加上序号,输入1.1利润表,然后点击确定,这样当我们点击这个超链接,我们就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应的工作表。在每个工作表中,还可以加入一个返回目录的超链接,只需要点击这个单元格就可以回到目录,这样可让读者更加方便地在目录和工作表进行切换。
最后,当所有工作都完成后,我们回到目录工作表,点击ctrl + home快捷键,光标定位到A1单元格,然后我们关闭EXCEL。这样当读者下次打开这个EXCEL时,就可以首先看到目录。大家在建立自己的财务模型时,注意也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每次在完成所有工作关闭EXCEL前,将光标定位到第一个工作表的A1单元格,让读者一进入工作表就可以看到你的目录。
五、结语
好,今天的课程差不多都讲完了,同时我们整门财务预测和估值建模的课程也进入了尾声。这里我们对今天的这节课程和整门课程进行一下简单的回顾。在今天的课程里,我们首先讲解了如何在之前预测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使用间接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大致辞可以分为三步,大家需要注意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变动会如何导致公司现金流的变动,并且能对现金流进行正确的分类。第二部分我们讲了如何使用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平衡变量并配平资产负债表,基本的原理我们之前在讲解使用循环引用和迭代计算配平资产负债表时已经讲过了,这里主要是通过设置融资缺口前期末现金以及所需现金科目来具体的计算融资缺口和超额现金两个平衡变量。第三部分我们讲解了如何对财务预测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更详细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发现模型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的设定或假设。第四部分我们讲解了如何使用财务预测的结果,并用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为企业进行估值。这里的很多内容我们在之前讲绝对估值模型的时候都已经讲过了,包括如何计算企业自由现金流、如何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终值的两种方法以及从企业价值推导内含股权价值等等,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如何结合财务预测的结果来搭建估值模型,让模型的结构更加清晰合理。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目标公司估值的可能取值范围。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密集,受课程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细节进行详细的讲解,大家可以在课后结合课程内容,对示例的财务预测和估值模型进入更深入的研究,最好是能够自己从头开始一步一步的搭建一个基本的财务模型,这样才能确保弄明白每一个细节。
回顾一下整门课程的内容,在总共十三节课程里,我们首先讲解了EXCEL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的EXCEL建模技巧、常用的EXCEL函数,像基础计算函数、逻辑判断函数、查找引用函数等等、以及使用EXCEL进行一些基础的财务计算,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和资本成本计算。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讲解了估值建模的一些相关理论,包括资本成本的理论和计算、两种绝对估值模型也就是股利贴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以及几种相对估值模型。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讲解了财务预测模型的相关知识,包括财务预测的基础、构建一个基础模型说明财务预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具体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用现金流贴现模型对企业估值等。这门课程作为财务预测和估值建模的一个入门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向各位同学介绍财务预测和估值建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技巧,为大家学习更高级更深入的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财务预测和估值建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除开要熟练掌握财务建模的技能,确保基本功过硬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深自己对目标行业和目标公司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行业和公司的实际,相应的预测和估值结果才有更强的参考意义。财务建模中这些艺术性的部分,只能通过大家在实践过程勤思苦练,不断积累才能真正的掌握,希望大家能够早日修成正果,成为一名熟练财务建模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