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我们这一代人,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历史学教育中,通常能发现两种互相矛盾的历史哲学,即一方面,当我们回首中国古代史时,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绵延与连续,看到传统的力量作用于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之上,使他们无法逃脱某种历史周期律。另一方面,当我们的视野进入近代史以至现代史时,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强大的传统的力量仿佛突然消失,当代中国的建立者仿佛某种超脱于历史之外的力量,以某种完全新颖的方式塑造了这个国家。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机完全与历史传统无涉,而只出自完全的自发自觉。然而,每一个对历史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觉得,历史的连续性通常远远大于其跳跃性。每当我们声称某种东西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时,在经过一段的时间的研究之后,我们却会发现“新事物”里包含的传统成分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便是这样一本探讨现代中国与近代以至中国古代历史连续性,特别是经济史的连续性的书籍。吴晓波作为一位知名的财经作家,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跌宕一百年》等近现代史著作后,又将目光放远至中国近千年以来的经济变革历史,试图从中寻求中国近代以至现代经济变革过程所遇挑战的共同规律。书的厚度相对于其探讨问题的深度来看,格外显得轻薄。但作为一本通俗书籍,如果能够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启发一些有志者在未来作深入探讨,便已经不辱使命。读罢全书,我相信这个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在官方历史学中,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指导思想。上世纪初传入中国的马列主义启迪了当时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他们既从马克思的哲学与经济学中看到了体系完善,逻辑严密的理论,又从列宁的革命实践中看到了这种理论的现实可行性。于是,这一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终于在几十年后结下丰厚果实,成为官方指导思想。吴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今天独特的经济制度有多少是根源于马克思本身的设想,又有多少是受到了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地的影响?那些我们声称是独特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是独特的吗?目前中国在经济变革中所遇到的挑战是完全的新问题,还是只是某些历史上类似问题的当代映射?决策者们面临的选择、限制与目标古往今来发生了多少变化?吴在本书中较为隐晦地的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至于答案为何,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
古语有言:“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断言虽然过于绝对,但确是每个历史学爱好者需要仔细体会的,长此以往,当再有人声称发现了某种历史的跳跃时,我们能够自然警醒而有所怀疑。对这种连续性的体认并不会削弱当前的权威,相反会给予大家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去反思传统中应该维持的是什么,应该抛弃的又是什么,从而为我们今天遇到的挑战提供富有历史深度的的答案。中国经济今天遇到的问题,如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问题、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官办企业的问题等,中国历代决策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在当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在后期遇到了许多的新问题。对这些方案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应对今天的挑战提供方案。